有關顏色和形狀的認知,是孩子在學齡前就需要掌握的能力,這對孩子日后的幾何、美術、數學等方面的學習都很有幫助。
當然,孩子要認識顏色和形狀,需要有穩定的視覺區辨能力、視覺空間感知能力、視覺記憶和轉化能力等等,當然還得具備足夠的認知和語言水平,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。
所以家長和老師朋友們,要結合一定規律幫助孩子學習顏色和形狀,才能事半功倍。
視覺是我們成熟最晚、發展最慢的一種感覺。雖然基本視覺皮層能在媽媽懷孕7個月時就能從胎兒眼中接收訊號,但視覺通道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后數月仍不成熟。
通常來講,0~3個月的寶寶已經對鮮艷的色彩、強烈的黑白對比感興趣。因此我們可以給3個月前寶寶,多看一些黑白卡。
等到4個月后,寶寶基本已經能在光譜上辨認各種顏色,這時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彩色認知卡。
在孩子2歲左右,就可以玩顏色配對游戲了。比如,可以給孩子一塊紅色積木,讓他拿著這塊積木去周圍找跟積木相同顏色的物品。
而孩子對于形狀的認識,也是有一定規律的,一般呈現由易到難的順序:圓形—正方形—半圓形—長方形—三角形—八邊形—五邊形—梯形—菱形。
認識形狀的過程,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分類比較能力,是認知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。
生活中,我們可以借助各種各樣的玩具來幫助孩子認識顏色和形狀,一般要遵循“配對——指認——命名”三個步驟。
● 第一步:配對
我們先將形狀、顏色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,讓孩子體會形狀、顏色和對應物體的關系。
比如,在寶寶吃東西的時候,我們可以說圓形的、紅色的蘋果;方形的、黃色的蛋糕;長方形的、白色的餅干等。
先讓孩子把抽象的形狀和實物聯系在一起,建立起他心中對于顏色和形狀的認知。
當然我們不必把顏色和形狀同時進行練習,可以先從顏色開始,慢慢過渡到形狀的認知。
還可以利用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積木,加深孩子對形狀和顏色概念的理解,這樣來幫助孩子進行“配對”。
● 第二步:指認
當孩子有了基本的抽象與實物的配對認知后,接下來就可以練習“指認”。
“指認”的意思是,孩子可以依照我們說出的指令,挑選相對應的顏色或形狀。
我們可以將一些物品混合起來,比如紅色蘋果、方塊積木、紫色葡萄、藍色小汽車等各種物品。
家長給出一定的指令,比如“請寶寶看看哪個東西是紅色的呀?”一步一步的分解開來,先認識顏色再認識形狀,然后再逐漸加大難度。
● 第三步:命名
“命名”指的是可以主動說出特定的顏色和形狀的能力。當然要注意,一般學齡前的兒童,會出現把紅色說成“草莓的顏色”,把圓形說成“這是和蘋果一樣的形狀”。
這是正常的,家長不必著急,一般到中班或大班左右,孩子才具備“幾何形體作為區分物體形狀的標準”的能力。
下面介紹幾個在家就可以陪孩子認識顏色和形狀的小游戲。
家長給孩子明確的指令,比如“哪個是寶寶喜歡的圓形呀?”孩子正確指認后,家長要及時給予反饋“對了!這是寶寶喜歡的圓形,真棒!”
在游戲過程中,寶寶可能會放錯位置,這是他通過試錯來熟悉正確的形狀屬性,所以此時家長不必批評或表現出不耐煩,要多給寶寶鼓勵和提示。
這個游戲適合19個月以上的寶寶,可根據年齡增加變換嵌板的內容。
媽媽拿一顆蘋果,一邊做動作一邊說“紅紅的蘋果圓又圓,咬了一口香又甜”,吸引孩子的注意力。
然后把水果給寶寶,讓他充分利用觸覺、嗅覺、視覺、聽覺,來學習顏色和實物的配對。
隨后家長給出指令“紅紅的蘋果給媽媽,黃黃的香蕉給爸爸…”,并引導孩子做出相應的動作。
這個游戲適合一歲半以上的寶寶,可隨著年齡和能力的增加提高游戲難度。
家長陪孩子一起利用幾何釘板做出不同的形狀,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,對于幾何空間、邏輯策略、平移對稱、圖形分割、時鐘與角度等方面,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當然這個游戲適合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,4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進行這個游戲。
經常有家長跟我說,孩子在訓練中心很喜歡做游戲,可是回到家就不喜歡玩了。
其實不是老師有什么“魔力”,而是我們在游戲中會加入一些故事情境,讓孩子覺得是在“玩游戲”而不是枯燥的“學東西”,自然而然他就更愿意參與了。